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网络公益组织的新发展及其应对(3)

来源: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三,合作路径,促进线上公益与线下公益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 已经有较多力量开始致力于建设一个统一的网络公益组织平台,如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和

其三,合作路径,促进线上公益与线下公益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 已经有较多力量开始致力于建设一个统一的网络公益组织平台,如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和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共同建立的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基础数据库,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收集一些客观数据和资料,并不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来保障公益组织的规范与发展。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效性、交互性、共享性、超时空性的特征,打造一个统一的网络公益平台,对网络公益组织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建立爱心公益数据库。内容可以包括爱心项目(分类、涉及范围、受助群体)、公众捐助信息(捐赠次数、捐赠总额、善款流向)以及网络公益组织参与者基本信息(地域、职业等)等等。当然数据库需要有一个强大健全的管理系统以便在现实操作过程中能够依靠数据库提供公益活动的内容、范围,并结合网络参与者的已知情况进行合理搭配,从而促进各种公益信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一个监督者,这样不仅能使线上活动更加高效,还能够大大促进线下公益行动。

与此同时,公益组织应进行“逆向”思考,以广大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利用多元的新媒体渠道,通过了解掌握广大受众基于其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价值、地域、行业差异等形成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有差异性的公益策划,做到公益服务的有的放矢。就像加拿大的VOE(Volunteer Opportunities Exchange)组织的志愿者注册成员可以依据网民在网站上所贴出的个性化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对“配型”成功的网民提供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帮助。因此,通过统一网络平台的搭建,我们或许能够在更多的领域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帮助,实现整个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资源的融合。进而以其强大的力量迎接更为困难的挑战,推进我国公益事业有序、持久、健康的发展。

网络公益组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但承担和填补了因政府能力不足而存在的“治理真空”,而且还承担和填补了社会组织无法发挥作用的“公益真空”。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和青年群体两大背景下,网络公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的积极意义毋庸讳言,但网络公益组织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直接关系到公益组织的发展前途甚至是命运。

一、网络公益组织的新特征

网络公益组织具有以公益为目标追求的特征,其开放性、非营利性、虚拟性(较少或不受政府干预)等特征,正在改变人们对公益行为的认知,因而成为网络治理的新课题。

其一,社会动员方式灵活,动员能力无法预期。

网络公益社会组织打破了地区和行政区域的划分,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和可能。特别是在信息交流快速实现的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无法做出及时回应。这种优势也给传统公益组织带来了灵感,并开始仿效。比如,中华慈善总会开通了中华慈善国际互联网中心,充分利用网络便捷、迅速、即时的特点,对该机构的全国慈善公益项目、困难群体等,实现网上信息互通、网上宣传、网上募捐、在线救助。这种变化是中华慈善总会事先无法预测的,其动员效果也超出预期,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动员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监督管理。实际上,很多公益性社会组织都已具备了网络条件,成为兼具虚拟组织与现实组织的复合体,极大地拓展了社会动员的能力。

其二,“非典型性”的草根公益组织开始出现。

在传统公益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同时,自下而上同时又扎根民间的草根公益组织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公益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壹基金、嫣然基金会等,其线上的活跃程度更为有名,效果更大。比如,嫣然天使基金在成立10周年之际已成功为名贫困唇腭裂儿童实施了免费救助手术。类似这些“非典型性”草根组织还有很多,它们借助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成立网络微公益组织,利用高效的传播机制,发布公益信息,组织公益活动。可以说,这些“非典型性”的公益组织甚至在没有获得官方注册资格的条件下,就已经开始活动并具备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其三,线上公益活动逐步向线下公益结社转变。

随着网络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线上公益活动逐步向线下公益结社转变成为公益领域最显著的特征。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迅速了解需要帮助群体的状况,从而快速地提供直接或者间接帮助,彰显人间的关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进而引起政府重视,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并引领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导向。如“易宝公益行”系列活动,将易宝公益圈线上各个参与方带到线下具体的公益项目中,从而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进来,使得白血病儿童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捐助。再如通过线上平台以虚拟义卖方式为贵州红板小学的贫困孩子募集午餐资金的“贵州山区午餐计划”,根据人民日报今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该计划到目前已筹款超过2亿元,帮助了全国585所学校开设免费午餐,引发了现实社会中广大公众和政府对农村贫困学生营养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地方政府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文章来源:《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zkkxyjsxb.cn/qikandaodu/2021/0126/450.html



上一篇:小区党建延伸城市党建“神经末梢”
下一篇:“后伊斯兰国”时代:争夺真空地带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投稿 |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编辑部|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版面费 |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论文发表 |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